7月LPR如期出炉。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7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均与此前保持一致。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LPR继续持稳
回顾年内LPR变动来看,今年1月,1年期LPR和5年期LPR曾同步下降,此后便连续3个月维持不变;直至5月,5年期LPR下降15个基点,1年期LPR维持不变。
此次7月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观其原因,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一方面,7月15日,央行等额续做1000亿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2.85%,保持不变。LPR利率与MLF挂钩,在MLF利率未做调整的背景下,7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在供需有所失衡、存贷两端双重挤压下,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短期内LPR报价再次下调的动力不强。
事实上,7月MLF操作利率与上月持平,已连续6个月保持未变。温彬进一步称,从内部看,一是伴随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经济修复加快,6月信贷社融双创新高,货币政策将暂时处于效果观察期。二是国内CPI同比步入抬升通道,稳物价权重加大,降息受到掣肘。另从外部看,美国通胀数据持续高企,货币紧缩进程加快,国内货币政策稳健有助于兼顾内外平衡。
“当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流动性整体保持合理充裕;今年1-6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至4.32%,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因此,政策利率保持平稳是合意的。”资深宏观分析师王好同样说道。
银行净息差承压
除了MLF平价续做,银行净息差承压也是推动7月LPR报价维持不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整体处于下行通道。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7%,降至2%以下,环比2021年末下行11个基点。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大型银行净息差下滑相对更快,创2017年以来最低;大型银行与城商行的净息差也已降至2017年以来的最低。
再至二季度以来,根据央行最新数据,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较3月末继续下降20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4基点,创下历史新低。同期,在央行持续优化政策利率体系和加强存款利率监管下,6月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为2.5%,比上年同期低16个基点。
另从房贷利率看,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6月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4.42%,二套利率为5.09%,分别较上月回落49、23个基点,再创2019年以来新低。其中,有56%的城市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已降至下限,这意味着,有近58个城市首套贷款利率降低到4.25%,二套利率降至5.05%。
温彬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下,银行存款成本虽下行明显,但在供需失衡、存款定期化加剧、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和大幅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的作用下,存款利率下降幅度低于贷款利率,对息差形成挤压。他认为,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净息差预计仍将呈现下行态势,短期内再次下调LPR动力不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同样告诉记者,银行业经过此前几次LPR调降,加上复杂的经营环境,部分银行面临息差压力较大;为应对复杂经营环境,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部分银行也在积极增厚利润。
5年期调降概率更大
对于后续LPR走向,业内多方也进行了预测。从趋势看,央行降准降息仍在工具箱,后续LPR仍有下调空间。
温彬认为,当前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再创历史新低,按揭和零售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红利和贷款利率下行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融资需求的效果。但若后续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投资等修复力度偏弱,未来LPR利率或仍有下调空间,其中1年期LPR调降概率低,5年期LPR调降概率更大。
具体来说,从1年期LPR报价看,当前3.7%的水平已偏低,若再考虑信贷供需矛盾加大、银行“应投尽投”下对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点差压降,流贷利率水平或更低,甚至与部分定期存款定价形成倒挂。在此情况下,若继续引导1年期LPR下调,容易加剧企业的套利行为,偏离政策初衷。
“而从5年期LPR报价看,前期15基点的调降幅度超预期,带动地产销售有所好转;考虑到地产下行和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未来5年期以上LPR报价仍有可能在MLF利率稳定的同时适度下调。”温彬说道。
王好同样称,后续LPR依然有下调空间,但是否下调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当前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实体经济预期也较前期有所改善。但除出口外,主要经济指标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稳增长”基础依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后续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应用范围和力度有望增加,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持续支持涉农、小微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周茂华则称,后续降准、降息需要进一步数据指引。整体上,稳健货币政策继续采取“总量+结构工具”,围绕稳就业、稳物价和防风险,在确保总量合理、平稳增长,加大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同时,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化解风险、加强负债成本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等),挖掘LPR改革潜力,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记者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