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基于此,各方加大稳增长力度,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
不过,消费等指标表现不及预期,也反映出当前经济恢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特别是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7%,居民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有所减少。投资方面,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呈现下行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并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助力扩大需求的政策方向。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扩大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稳就业扩消费,并实施适度的消费刺激政策。预计下半年各地可能在发放消费券、增加消费补贴方面有更大规模的举措。二是保持基建投资提速势头。在政策推动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扩大需求入手 巩固经济回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也均较上月下降,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尚需稳固。
制造业PMI在5、6月份保持上行之后回落,扣除季节性因素,7月份,制造业景气度回落程度仍超出市场预期。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4个月上升,7月份超过五成。由此可见,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社会需求有所恢复,但短期内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也认为,目前需求端总体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消费疲软,服务业消费尤其是餐饮仍处负增长,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疫情前;二是房地产销售、投资和预期较弱;三是当前出口增速中价格贡献较大,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数量同比增速有明显压力。
“从全局角度看,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随着疫情好转,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物流运输持续畅通,此前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但调研发现,订单不足是当前影响小微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把提升总需求作为帮扶小微企业的出发点。
在此背景下,扩大需求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宏观政策发力的重心。5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针对稳投资促消费,要求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等。从近期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伴随一揽子政策措施发力见效,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回升,企业预期也在逐步改善。
“解渴”资本金助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在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人民银行近期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近日,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和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注册成立,并完成首批投放。其中,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出资13.07亿元,支持山西省呼北国家高速公路山西离石至隰县段工程项目和河南安阳豫东北机场项目。农发行投放全国首笔农发基础设施基金5亿元,用于支持重庆市云阳县建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助力撬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资本金及时到位是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据了解,不少项目已基本落实资本金来源,但与基础设施领域20%左右的项目资本金要求还有差距。专家表示,基础设施基金为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运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效发挥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于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连平表示,截至7月28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完成全年额度的95%,专项债资金已经基本就位。同时,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以及商业银行积极投放信贷等都将有效助力项目落地。下一步,需要地方政府加快项目审批与执行进度,尽早发挥重点项目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
针对宏观政策如何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前述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方面,需加快使用已发行专项债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用好用足专项债限额。此外,要加强与货币政策联动,配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基建。
推动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
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多发频发等因素影响,我国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住宿、餐饮、出行等服务业消费受到明显影响。
红塔证券(601236)研究所所长李奇霖表示,疫情反复对消费的冲击较为明显。首先,消费场景缺失,无法外出导致线下消费压力增大;其次,疫情冲击下部分中低收入群体、依赖线下服务业就业的群体收入受损,削弱消费者消费能力;再次,疫情会使得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上升,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对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多重掣肘下,消费内生性恢复动力不足,这需要政策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加快消费潜力释放。实际上,上半年,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比如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减征车辆购置税等,效果正在显现。
以汽车消费为例,减征车辆购置税新政实施首月,全国共减征税额71亿元,减征车辆109.7万辆。在利好政策刺激下,6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均超过20%。据乘联会预测,汽车购置税优惠、放宽限购措施、汽车下乡以及多地促消费措施,预计将拉动200万辆增量。近日召开的国常会再次部署扩大汽车消费相关举措,要求除个别地区外,限购地区要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等。
谈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李奇霖表示,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解决好存量风险,比如继续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二是做好增量工作,比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三是财政继续发力,如加大消费券发放等,促进居民消费。
此外,还有专家提到,要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车贷、房贷、装修贷、消费贷等居民相关贷款利率,适度放宽信贷条件,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