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艳明 7月11日下午,6月份金融数据如期而至。延续5月的增长势头,6月数据继续大幅冲高,“天量”社融再现。
6月份,社会融资(以下简称“社融”)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2021年6月)多增1.47万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6867亿元。
超5万亿的社融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每年6月)的新高,与今年5月的2.79万亿相比,将近翻番。
另外,6月数据在信贷数据的构成方面有大幅改善,市场分析人士纷纷给予好评。
超5万亿“天量”社融 创历史同期新高
6月社融新增5.17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47万亿元,与(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每年6月数据对比,5.17万亿增量也是历史同期最高值。
除了与每年6月的同期对比,与上个月——今年5月的2.79万亿相比,5.17万亿的数值将近翻番。
不少分析师在数据公布前,已预测6月可能有“天量”社融。数据公布后,谁拉动了超5万亿的社融?从结构上看,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融资仍是主要贡献项,两者合计占了社融的90%。这与今年5月情况有些类似。
具体分析来看:6月,社融统计口径下的人民币贷款新增3.06万亿元,比去年6月多增7409亿元,占全部新增社融的比重为59%。
政府债券净融资1.62万亿元,比去年6月多增8676亿元,将近翻番,占全部新增社融的比重为31%。
上述两项合计90%,成为支撑社融大幅走高的重要动力。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财政靠前发力下,上半年各地已实际发行3.4万亿元专项债,发行进度约99%;6月单月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达到1.93万亿元,净融资额达1.7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进而拉动政府债券融资维持在高位。
除了上述信贷、政府债券两项,社会融资还包括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外币贷款等项目。
6月的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等间接融资方式,相比去年数据有所减少。6月企业债券融资新增2495亿元,相比5月有所改善,多增2603亿元,但同比减少1432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主要原因是弱资质城投债券融资仍受限,当月城投债净融资同比较大幅度缩量。
另外,对于其他项目的变化,王青分析称,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6月外币贷款仍延续负增,且环比多减52亿,同比多减993亿;去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期到期后,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压降效应缓解,6月这两项同比分别少减93亿和218亿。
不再靠票据冲量 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元,比今年5月多增加9200亿元,比去年6月多增6867亿元。
在过去的4、5月份,信贷数据中(也即新增人民币贷款)票据的占比较高,分别占了当月新增信贷的80%、37%。
这种现象在6月终于有所缓解,6月票据在近一年中首次出现同比少增,也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量减少,票据融资增加796亿元。
随着票据融资增长势头减缓,被视为“有效信贷需求”的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情况大幅改善。
6月份中长期贷款新增1.87万亿,相比5月份,大幅增加1.21万亿(5月约6598亿)。在当月新增信贷(2.81万亿)中的占比,由5月份的34.9%大幅上升至66.4%。
中长期贷款包括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和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企(事)业中长期贷款,在6月份新增了1.4万亿,相比去年6月,多增长了超过70%。
除了中长期贷款,企业贷款的短期贷款也大幅增加,相比去年6月翻番,新增6900亿,合计6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21万亿。
对此,不少分析师人士认为信贷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明显改善。“确认5月增速上行拐点已经确立。”王青判断。
王青认为,受季末冲量影响,6月贷款环比多增属季节性现象,但同比多增近7000亿元,并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新增规模,表明在近期监管层反复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背景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总量功能正在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基建投资发力、楼市回暖,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明显收敛,贷款期限结构得到改善。
居民贷款需求几何?购房需求有所复苏
相比企业贷款,居民贷款也有所改善。
6月居民贷款新增8482亿元,环比大幅多增5594亿元,同比小幅减少203亿元。
也就是说,相比今年5月的2888亿,6月居民贷款数据已经有大幅改善;而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依然不及。
居民贷款包括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结构上,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167亿元,环比大幅多增3120亿元,同比少增989亿元;居民短期贷款增加4282亿元,环比多增2442亿元,同比多增782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以居民房贷为主。温彬认为,当前,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各地不断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叠加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6月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多个城市已率先回温。政策利好叠加效应逐渐显现下,6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受地产周期下行、居民加杠杆意愿有所降低、政策时滞效应等因素影响,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同比负增,但降幅已大幅收窄。
而对于居民短期贷款的增加,温彬认为,疫情制约大幅缓解、消费政策刺激以及银行营销力度加大下,个人消费类贷款明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