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低于临界点,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远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8月份PMI比上月上升,可能是企业预计疫情形势会缓解,疫情防控措施会放松,这会带来物流、劳动供给及消费的改善,因此,增加了企业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在受疫情影响减弱和需求有所回暖的共同推动下,8月份制造业PMI较7月份小幅回升,呈现出五大积极特点。”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告诉本报记者,一是极端高温对制造业生产影响有限。8月份生产指数与7月份持平,且8月份工业生产高频指标继续分化,表明高温导致的局部限电限产对制造业整体生产影响不大。二是疫情冲击减缓,内需释放有所改善。尽管8月份单日平均新增确诊人数显著高于7月份,但九成以上病例集中在海南、西藏和新疆三省,对经济冲击小于7月份。8月份新订单和进口指数分别上涨0.7和0.9个百分点,表明内需得到一定提振。三是出口韧性较强。在欧美主要经济体需求连续放缓的背景下,8月份新出口订单上涨0.7个百分点,彰显我国出口仍具有较强韧性。四是价格仍保持较低水平。尽管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升3.9和4.4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4.3%和44.5%,但从8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至48.4%,年内首次低于50%,表明近期保价措施卓有成效,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五是就业和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双双回升。随着提振需求政策的持续发酵,高温等季节性因素的逐渐消退和房地产市场的筑底企稳,9月份制造业PMI有望重新回到扩张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5%,重返临界点以上;中型、小型企业PMI继续低于临界点,显示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与9月1日公布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8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表现一致,达到49.5%,较7月回落0.9个百分点,降至荣枯线以下,显示制造业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扩张后重现收缩。
张远鹏向本报记者分析,大企业有市场优势,很多处于产业上游,运用企业的定价权可以获得原材料涨价的额外收益。中小型企业大都处于产业下游,需要消化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在疫情期间居民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企业不太可能倾向通过生产的产品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否则会失去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对企业及行业的发展看淡,没有足够信心,因而影响了指数表现。
在张远鹏看来,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上游原材料价格居于高位、粮食、猪肉都有涨价的趋势,中小型企业成本压力会更大。
“疫情防控政策要精准有力。只有真正坚持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张远鹏表示,要增强企业信心。即使出现疫情的地区也要保产业链供应链,各地政府要努力保就业、保市场主体。
张远鹏指出,要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助企纾困政策,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