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访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鲁东升

  伴随着改革开放,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见证了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的成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由此拉开帷幕。30多年来,作为河南省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郑商所完成了从单一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及衍生品…

  伴随着改革开放,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见证了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的成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由此拉开帷幕。30多年来,作为河南省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郑商所完成了从单一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及衍生品交易所的转型,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不断完善衍生品体系,运用期货力量服务国家战略。近日,郑商所总经理鲁东升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郑商所在加强市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郑商所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请问近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哪些探索?

  鲁东升:郑商所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期货市场先行者、实体经济服务者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实体经济的需要出发,不断丰富品种、创新服务、完善监管,矢志于“让实体看见方向、助经济稳健运行”。

  一方面,郑商所不断丰富品种工具,拓展服务广度、深度。产品工具是交易所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先后上市玻璃、菜籽粕等15个期货品种以及白糖、PTA等8个期权工具。其中,包括全球首个鲜果期货苹果期货、国内首个干果期货红枣期货、我国特有油料期货花生期货,这些农产品期货是郑商所精准服务“三农”发展的探索;而上市PTA、玻璃、纯碱、短纤等中间产品期货(期权),也是郑商所在中国特色期货产品方面的创新。

  除丰富品种工具之外,郑商所还率先发布了基于自身上市农产品期货价格编制的易盛农期指数,率先上线了提供仓单交易、基差贸易等服务的场外综合业务平台,推动国内首批商品期货ETF挂牌上市,这些填补了场外业务、商品指数工具等市场空白,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

  另一方面,郑商所持续优化市场运行,提升服务能力、质效。市场运行质量事关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坚持“市场优先,把方便留给市场、把麻烦留给自己”的理念,不断完善制度规则、优化市场服务。率先开展期货合约连续活跃试点,国内首推做市商组合保证金业务,有效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积极推动市场培育工作转型升级,从“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活动,到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基地”,创建“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市场服务品牌,推动产业企业认识、理解和利用期货市场实现稳健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持续增强。

  《金融时报》记者:“保险+期货”已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及“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请问郑商所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和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效?

  鲁东升:郑商所从农产品期货起家,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秉持服务“三农”初心,不断加强涉农产品供给,目前,郑商所已上市涉农期货期权品种20个,覆盖粮、棉、油、糖、果及农资领域。其中,红枣是新疆区域特色品种,主产区多集中在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区域;苹果是陕西、甘肃等中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同时,郑商所注重发挥期货功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比如,聚焦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我国农业“痛点”,探索构建“订单+期货”“保险+期货”等金融支农服务新模式,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稳收增收。再如,创新推出尿素“商储无忧”试点项目,通过对相关企业参与尿素期货套期保值中的部分费用提供支持,帮助其降低风险管理成本、规避存储期间价格下跌风险,在保春耕、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在全国6个省(自治区)的原贫困地区设立交割库16家,其中“三区三州”等原重点贫困地区设立交割库5家,带动促进了当地及周边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郑商所持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在助力农民稳收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以来,截至2021年底,郑商所累计支持开展127个“保险+期货”项目,投入支持资金超过3亿元,涉及棉花、白糖等5个品种,覆盖新疆、甘肃等11个省(自治区),25万农户。

  此外,郑商所以结对帮扶中国证监会定点贫困县——桐柏县为重点,以兰考和新县为教育扶贫基本点,通过基建、健康、教育、消费等多种形式,直接投入资金5600多万元,间接引资5700多万元,有力支持了这些地区的脱贫摘帽。

  《金融时报》记者: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将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作为重中之重。请问,郑商所近年来在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有哪些措施?

  鲁东升: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坚持把风险防控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切实履行一线监管职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底线,不断筑牢服务实体经济的“安全堤坝”。一方面,郑商所持续织密制度“安全网”,持续优化日常监控、套保审批、市场分析、违规调查等机制,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设;通过对敏感品种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强化期现货联合监管等途径,坚决抑制过度投机,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隐患。另一方面,郑商所突出向科技要监管效能,率先建成并上线分布式大数据平台,实现关联账户分析、多维度画像、内幕交易识别等交易行为分析功能,有效提升监管精准度;上线国内期货市场首家交割智慧监管平台,目前,已接入棉花、PTA等期货品种的百余家交割仓库,增强了实时监控能力,有力保障了仓单安全。

  《金融时报》记者:郑商所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前期,河南省、郑州市先后出台支持郑商所和期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请问郑商所将如何利用该契机,为期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鲁东升: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郑商所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与地方政府进一步营造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生态、凝聚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在河南,郑商所发挥“金融磁石”效应,常年吸引各地期货交易结算资金汇聚郑州,吸引近百家期货公司在河南设立分公司或营业部,聚集期货从业人员2000多人,私募基金、金融科技、期货信息从业人员数以千计,每日通过彭博、路透等知名资讯系统向全球发送“郑州价格”,与郑州市政府、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每年联合举办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该论坛已成为河南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新疆,郑商所先后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乌鲁木齐设立服务与发展中心,与自治区政府、兵团及相关机构全面对接,共同服务新疆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顺应目标价格改革后我国棉花生产进一步向新疆优势产区集中的产业趋势,调整基准价区至新疆;在棉花、红枣等“保险+期货”项目上重点向新疆倾斜,2016年以来,郑商所累计开展的127个项目中,新疆落地41个,占比近三分之一。

  苹果和红枣产业是很多地方的特色产业,发挥苹果和红枣期货功能有效助力了产业兴旺和县域经济发展:明确的交割标准强化了产业的标准化分级理念;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为果农及产业企业提供了权威价格参考;稳健的风险管理平台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这些在增加果农和枣农收入、提升产业质效、带动就业增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郑商所还以白糖期货、期权为抓手,积极服务广西糖业发展;与内蒙古围绕甜菜、葵花籽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近期,河南省及郑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郑商所和期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推进郑商所优势再造、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意义重大。郑商所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按照政策要求,与各级各部门携手共进,打造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技术领先的现代化衍生品枢纽,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果,助力中部地区崛起、河南高质量发展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请问,下一步,郑商所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何考虑?

  鲁东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种种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中央、证监会党委的有关决策精神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对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三是坚持站位全局。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力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体现担当作为、提升服务质效。四是注重凝聚合力。主动加强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企业等各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凝聚服务实体经济的共识与合力。

  面向未来,郑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下,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坚定不移助力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一是持续丰富品种工具。推进PX、烧碱、瓶片、丙烯、鸡肉等期货品种的研发上市工作,形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覆盖更完整、功能作用发挥更有效的品种和工具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

  二是持续深化市场拓展。致力于成为重要农产品、主要纺织原料、重要能源化工品、关键建材品种、物流运力风险管理中心。持续改善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厚度和韧性。持续扩大“保险+期货”项目规模、范围,创新、规范试点模式。丰富“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品牌服务,帮助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理性参与期货市场管理风险。

  三是持续稳步推进市场开放。不断扩大特定品种范围,持续推进结算价授权、产品互挂等开放实践,稳妥审慎推进QFII、RQFII参与,研究引入境外特殊参与者,持续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交易所、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是持续守牢风险底线。依法依规监管,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生态。着力构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监管模式,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处置机制,守牢风险底线。加强业务规则宣传,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

关于作者: 博易大师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