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记者 李璟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央行网站日前发布消息,2022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
随着各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信贷有效需求显著回升,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预示宏观经济继续复苏向好。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我国金融业展现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增强生存能力、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9.91万亿元,同比增长20.8%,比各项贷款高9.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41万亿元,同比多增1535亿元。
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比上年末低3.5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占比19.5%,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8132亿元,同比多增1375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3.5%;助学贷款余额1394亿元,同比增长12.6%。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794亿元,同比增长14.5%,上半年增加653亿元。
除普惠金融外,上半年绿色贷款也保持了高速增长。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3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万亿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
另外,企事业单位贷款持续增长,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二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34.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高1.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1.56万亿元,同比多增2.99万亿元。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4.07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数据的增长,体现了货币金融政策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要求,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逐步加大。在政策发力和疫情缓和共同作用下,宽信用效应正在充分显现,这将为下半年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58万亿元,同比多增6329亿元。随着二季度多项纾困政策密集落地,对信贷与社会融资增长拉动效果明显。
二季度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支持中小微贷款与居民住房贷款延期、新增1万亿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下发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等政策密集落地,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有效实现了稳存量扩增量,对信贷与社会融资合理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金融精准服务实体助力稳大盘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不断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日前银保监会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金融助力稳经济大盘,正瞄准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正在持续提升。
上半年,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8.9%;助力能源保供、供应链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8.6万亿元。
在政策引导下,开发性金融助力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持续“输血”,发挥了在基建融资中的引领、带动和保障作用。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也紧跟市场需求,依托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为基建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今年5月,横跨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莆炎高速实现全线通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车的莆炎高速三明段创下了福建省高速公路单体投资量之最,总投资估算超300亿元。其中,国开行福建分行牵头组建143亿元银团贷款,并累计发放122亿元,有效缓解了项目资金压力。
另外,在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之下,5、6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扭转了4月的下跌势头。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
“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比去年总体有所加大,这个成绩取得来之不易。”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稳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更多实招将出。
专家指出,宏观政策要继续充足发力,走在市场曲线之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需求。